杏彩体育官网入口-世俱杯赛双双出局东亚球队暴露差距
欢迎关注,欢迎分享,书生欢迎您!
上一篇,谈到当下国人们对“男女关系”讳莫如深,却又趋之若鹜,这个矛盾的现象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更,以及打开窗户后,引入了一些新的“空气”,当然也包括一些污浊的“空气”。正是这些新的空气的到来,却又让今天的人们对男女关系的态度走向另外一个极端;总体上是在趋向好的方向演变。
但是在娱乐圈里,还是天天在挖人隐私和桃色消息;在传统的人文传记领域,也会出现一些直面传主的感情生活,也就是传统观念里的男女关系,但是却更多地从传主的精神和思想领域去追寻。
近些年来,这种风气稍有些改观,对一些当年视为伟大人物的个人情感生活,有这点滴的描写,比如,对胡适之先生的个人生活,就有书籍出版;对季羡林先生的个人及家庭生活,季先生的儿子也出版了专门的书籍。正是这些书籍的出版,让人们对他们有了全面的感性认识,而这一点也不妨碍和伤害到他们在学术上、思想上的成就。
胡适先生,安徽绩溪人,1891年出生。借助于庚子赔款返还之际,于1910年开始了美国的留学生涯,一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,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,导师是著名的实验主义大师杜威。191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,同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,参与《新青年》的编辑,推广新文化运动,瞬间爆得大名,成为名扬海内外的胡博士。
(1917年博士毕业的胡适)
胡适先生一生不愿意从政,始终和当权者保持这若即若离的状态,只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抗战期间(1938年到1942年)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驻美大使;1948年解放北平之际,拒绝了新的Party邀请,毅然离开大陆;1958年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海峡对面的中央研究院院长;1962年2月24日,研究院的会议上,心脏病突发,与世长辞。对胡适先生的一生生平,凤凰卫视的《凤凰大视野》栏目有5集的专题纪录片。
大陆自从1948年,适之先生离开北平的那一刹,胡适这个名字就同战犯和资产阶级忠实走狗紧密联系在一起了,从那以后为了保命,多少当年胡适的学生以及追随者们,公开发表偏激的文章大骂胡先生、同胡先生划清界限。对此海峡对岸的胡适之先生一笑了之;胡适的著作、胡适的思想,自此从大陆彻底消失了,而这一消失就是近三十年。
胡适1962年去世后,蒋中正先生书写挽联:适之先生千古,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,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。然而蒋中正,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“闻胡适心脏病暴卒,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”。明暗不同的两种评价,反映了蒋中正先生对胡适矛盾而复杂的心态,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相识三十多年来,蒋胡俩人恩恩怨怨的历史。看来,大陆这边说“胡适是蒋先生的忠实xx”的说法,确是大大冤枉胡适先生。
直到最近三十几年,大陆学界才陆续开始胡适先生的学术及思想的研究,并出版了他的著作。应了那句俗话,是金子总归是要发光。胡适先生的家乡为出版他的著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安徽教育出版社花费了10年时间、耗资数百万元精心组织出版《胡适全集》于2003年正式出版,这套全集规模空前,一共2000余万字、44卷本。
几十年的隔阂和颠倒的宣传,大陆对胡适的了解,对胡适一生最为乐道不是他的实验主义,也不是他的中国哲学史、文学史,而是胡适的婚姻,尤其是胡适和原配、也是终生的配偶江冬秀。胡适和江冬秀的结合完全是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,这个和胡适同乡的姑娘,在等了胡适13年后一同同胡适拜了天地、入了洞房。江冬秀的小脚、泼辣、美食、麻将,是大多人对她的印象(后续专门整理一篇文章,讲述胡适、江冬秀的故事)。
热衷于名人轶事的人,不一定都能了解胡适在美国期间的生活,尤其是他在美国这段时间的个人情感生活,因为在大陆出版的书籍中,并没有过多地收录这些内容。手头有一本2013年,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籍、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周质平教授整理的《在爱慕与矜持之间,胡适与韦莲司》。这本书全面调阅了保存在大陆和台湾的胡适与韦莲司的通信,从早期胡适和韦莲司的初次相识,一直持续到胡适的去世。通过这本书,你可以全面了解100多年前,那个大清国的青年才俊,在远渡重洋后,在异国他乡的心路历程。
一、1913年到1917年
100多年前,中国男女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言,年仅14岁的胡适,在母亲精心的安排下,与临村的姑娘江冬秀定了亲;像大多数徽州青年一样,年幼的胡适早早地离开了母亲,只不过他不是去当商铺的学徒,而是去上海读书。
在上海求学的胡适,没有母亲的严厉管教,同父异母的哥哥要照顾在川沙的茶叶店生意,也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生活,加上青春懵懂,这一段时间,胡适在上海过的是昏天昏地,逛窑子、吃花酒、赌博,一次晚餐聚会后,喝得七荤八素的他,竟然和旧上海的巡警打了一架,被逮进了警署。出生官宦之家的胡适,特然醒悟,为啥荒唐到被关进官府大牢,自此下定决定痛改前非,终于考上了留美预备班,开始他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那个年代的中国,自由恋爱还是个新事物,虽然逛过窑子、喝过花酒,但是这一切仅仅停留在肉欲层面上,胡适并没有体验到新式的自由恋爱;1913年这个风流倜傥的中国留学生,在结识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的女儿韦莲司之后,一见如故,开始了他们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故事。
这个年长胡适五岁的美国新式的、有独立见解、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深深地吸引并影响着他,在一封信上,胡适甚至称韦莲司“可以导自己正确航向之舵手”,骄傲的胡先生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做自己舵手的,可见韦莲司在胡博士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了。这一段时间,他们互相交流哲学、政治、文学、人生、婚姻、妇女解放各方面的问题;他们一起月下散步、湖边谈心、围炉坐谈,胡适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恋爱的滋味、体会到爱情和相思的意义。
1914年10月20日胡适在日记里写到:
星期六与韦莲司女士出游,循湖滨行,风日绝佳。......天雨数日,今日始晴朗,落叶遮径,落日在山,凉风拂人,......是日共行三小时之久,以且行且谈,故不觉日之晚也。......余等回至女士之家已六时,即在彼晚餐,晚餐后,围炉坐谈,至九时始归。
画面感十足,非常温馨、浪漫的小男女。不知道胡博士和韦女士在湖边散步的时候有没有手牵着手,聊到动情处,是否回眸一笑?
1916年7月3日,胡适回到纽约,搬入韦莲司原来居住在纽约海文路92号公寓。就在这个公寓里,胡适睹物思人,胡适在一篇文章里写到“有一天坐在窗口下吃午餐,窗外一片长林乱草,......我忽然看见一对黄蝴蝶从树梢上飞上来;一会儿,一只蝴蝶飞下去了;还有一只蝴蝶独自飞了一会儿,也慢慢的飞下去,去寻找他的同伴去了,我心里有点感触,感触到一种寂寞的难受,所以我写了一首白话小诗”:
两个黄蝴蝶,双双飞上天。
不知为什么,一个忽飞还。
剩下那一个,孤单怪可怜;
也无心上天,天上太孤单。
在韦莲司纽约的住所居住了一年多,在近一年的时光里,韦莲司居室的家具衣物、图书、画作,一如旧往地伴着胡适。一九一七年六月,胡适学成即归国,临回国前,胡适又来到伊萨卡,看望韦莲司,两人不胜依依而别,而这一别就是十年。
就在胡适留学美国的1915、1916年期间,远在徽州绩溪上庄,胡适的母亲听到谣言“胡适已经在美国另娶她人并且结了婚”。于是胡适写信给母亲,解释这件事情“这完全是谣传,我和冬秀的婚约不必毁,不当毁,不该毁”。我们从这封信里可以看出胡适的担当:“既然答应了这门亲事,就一定成,不会毁坏婚约”。这是传统中国文化熏陶的孝子为母亲尽孝的一片爱心,还是西方文化熏陶下的契约精神?
十年后的1927年,胡适再次来到美国,他和她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?
下回继续。
本篇文章的图片来自网络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